閱兵藍VS平日霾 中國的抗汙染商機
揮別9月初短短幾天的「閱兵藍」之後,北京上空再度回到細懸浮微粒(PM2.5)充斥、霧霾重鎖的日常狀態。從衛星空照圖看來,像極了中國聞名於世的潑墨山水畫,但意境與內蘊卻是天差地別。
隨著所得水準提高,中國許多民眾對生活的要求,從溫飽走向追求品質,環境意識明顯抬頭,並在網際網路傳播助攻下,迅速升溫。因此,過去一年中國政府也積極回應人民的期待。
先是在去年11月於北京展開的「歐習會」上,達成溫室氣體減排雙邊協議。自2002年起碳排放量便急劇上升的中國,首次承諾2030年後碳排放量零成長,並期望屆時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比重達20%。若要達此目標,相當於興建至少逾5萬座太陽能發電廠的產出;接著今年5月又和印度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挑戰,以及兩大排碳國控制碳排放量的決心。
中國執行減排計畫 太陽能發展可期
與此同時,人民環保意識提高也創造了包括空氣汙染、水汙染、食品安全意識在內的「抗汙染商機」。2014年3M口罩光是在淘寶和天貓兩大電子商務平台的年銷量即增長9倍;瑞典頂級空氣清淨機品牌Torana最大銷售市場也由歐洲轉到中國。
而中國本土廠商也趕忙參戰,中國手機大廠小米相繼推出空氣清淨機和水質監測筆等抗汙染產品。畢竟,對北京人而言,抗汙染產品已從奢侈品變成生活必需品。
做了如此明確的減排宣示之後,成效如何?若就今年1~4月中國碳排放量較去年同期減掉5%看來,減排效益頗為可觀。即便減排的部分原因來自於經濟成長趨緩,但仍有過半的碳排放減幅是受到經濟結構與能源需求來源轉變所致,特別是太陽能的快速發展。
隨著技術進步,中國太陽能發電成本已從2004年的4美元/瓦,降至如今的1美元/瓦以下,讓中國能源局於2014年確立了太陽能進入城市計畫,希望透過小型太陽能板深入城市辦公大樓與家庭用電,達到分散能源來源的目的。
彭博新能源金融(BNEF)研究資料亦顯示,2014年中國太陽能產能已達330億瓦,為2010年產量的42倍,並預估2015年將再增加150億瓦。眼見太陽能發展可期,中國當局表示計畫將陸續關閉逾1000個煤礦坑,減少造成最大碳排放的煤炭使用量。
若就此情勢演進,中國碳排放量零成長的承諾,似乎不難達成。但真是如此嗎?中國是全球最大化石燃料消費增長國,先前在減排上有大幅進展或與國際原物料價格續處高檔,使其意識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