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名人觀點

王伯達:併購是中國轉型的解藥

An awesome picture

我在過去專欄中花了很多篇幅談中國的經濟問題。目前上證指數停留在3000多點、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採購經理人指數仍然落在分界點50以下,中國看來沒有明顯起色。然而,中國的經濟問題並非無解,近期清華紫光入股台灣力成(6239)以及一連串的併購案或許就是解藥。

紫光股份在近期宣布了多起大型併購案,其中一項是對於美國DRAM業者美光的併購邀約,雖然這起併購案最後並沒有發生,但可由此了解紫光集團所瞄準的是記憶體相關供應鏈。

英特爾於1980年代初期發明DRAM,並成為該產業的領導者,然而因無法抵抗日本業者的成本競爭,在1984年退出該領域,之後,日本、韓國與台灣等亞洲業者分別在該市場占有一定地位。而今,韓國的三星與海力士占有全世界超過八成市占率,台灣與日本的DRAM產業幾乎可算是退出市場,新的挑戰者或許就會是中國的紫光集團。

這是典型的雁行理論。在雁型理論基礎下,各種商品會在不同發展程度國家間出現移轉現象,
主要原因在於不同國家的生產要素成本條件有所差異,而各種商品則是會選擇最具生產效率的國家落腳。人口紅利消逝、雙反貿易制裁、新製造基地崛起等發展趨勢,雖然會讓中國在勞動力密集產業失去相對競爭力,卻不代表中國經濟會就此沉淪。




中國正從勞力市場轉型為資本市場

如果我們觀察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的產業差異,最明顯的應該就是從高度使用勞力到高度使用資本了。

在發展中國家由於資本相較於勞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此許多工作都會以勞力為主,無論是生產線組裝或農地開墾都是如此;而在已開發國家,這些工作則是被自動化生產線與農耕機械所取代,因為這些國家的資本較勞動力來得充裕,現在的中國正處在這兩者間的過渡時期。

以勞動密集的紡織產業為例。中國目前的競爭對手包括印度、越南與孟加拉,而後面這3個國家2015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分別為1688美元、2173美元及1266美元,與中國的8280美元有著不小差距。這也說明了,這些國家目前的經濟型態仍是以勞動力密集產業為主。

反之,中國則是逐步增加資本投入來提升人民的生產能力。在這樣的發展下,假以時日,中國不必然會被這些低勞動成本的國家所完全取代,也不見得會因為人口紅利的消逝而呈現長期蕭條。例如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也因為印度的低成本勞力而在紡織產業受挫,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後,以紡織機生產的成本反而低於人工生產,英國也得以反過來出口紡織品到印度。


 

理財工具推薦

  • 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 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 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