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達:歐央賣命演出只能買時間買不到解藥
前陣子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宣布下調3大利率,包括將主要再融資利率下調至0.0%,隔夜貸款利率下調至0.25%,隔夜存款利率下調至負0.4%,同時承諾在QE計畫中,也購買公司債券,並把月度購買規模提高200億歐元,至800億歐元;還有4項為期多年的貸款操作。
歐洲央行去年12月的貨幣政策會議結果令人失望,招致市場抨擊之後,這一輪所採取的措施,意味著將擴大刺激計畫,加強戰鬥力度,以力抗疲弱的經濟態勢。目的是希望藉挹注資金,刺激歐元區經濟成長,並避免陷入通縮的困境。
德拉吉多次提到的「政策傳導機制損傷」問題,其實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1990年代的日本,與2008年的美國都曾遇過,這一次換成歐洲面對。
流動性陷阱的本質,是信用貨幣(廣義貨幣M2)的創造機制被破壞掉了。歐洲央行已從日本及美國身上,學習到走出通縮困境的經驗,德拉吉顯然繼承了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思維:債務貨幣化,財政貨幣化。別忘了他和大力推動QE的柏南克,可是系出同門,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博士班深造時,只差一屆呢。
歐洲落入債務與成長的對抗
歐洲的金融監理觀念,受「奧地利學派」影響甚深,但該學派的重量級學者、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即使一向對貨幣政策抱持保守的態度,但他也曾提醒「通貨緊縮的可怕程度,並不亞於通貨膨脹」。
不幸的是,歐元區經濟數據自去年第4季開始轉弱,加上油價下跌,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擔心歐洲有步入通縮的風險,讓歐洲央行必須擴大刺激手段。
歐洲到底怎麼了?未來究竟會往何處去?這些問題猶如重重迷霧,遮蓋了事物的本來面貌。我們探究歐洲的局面困難,主要原因仍在於其制度僵化、經濟缺乏競爭力、「一體化」先天性缺陷等深層結構性的困境。
歐債危機早已度過了急性發作的階段,但高失業、低成長、無法持續下去的債務,以及可怕的通縮等慢性病仍未痊癒。經濟問題蔓延到政治、社會、意識形態和一體化等領域,各種因素相互交織與影響,錯綜複雜。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讓人產生「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印象。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