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沁宜:被綁住的台灣互聯網張不開網
微博瘋傳一個新名詞解釋:「放高利貸改叫P2P,乞討改叫眾籌,統計改叫大數據分析,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做耳機改叫可穿戴設備,看場子收保護費叫平台戰略。」看似玩笑話,卻形容得太貼切,因為我們的生活早已被織入越連越密的互聯網,不可自拔。
每天都要看各家新聞的我,早已習慣在網路看報紙、訂雜誌;此外,互聯網也全面滲透我的旅遊生活。以前出國自助旅行,同行朋友常被我指定負責找路,但現在我出外再也不必靠朋友。通常我會先在Trip Adviser的App下載網友建議和地圖,篩選列出必遊重點,到當地後,打開App尋找附近好玩地點,決定走路或是坐車前往。
今年3月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了「互聯網+」概念,也就是一個互聯網加上一個傳統產業。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的是,互聯網+不只是提供訊息,也將改變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
以互聯網加上金融為例,或許有一天人們不再需要傳統銀行提供的服務了。以我為例,現在大部分的交易行為都透過網路或ATM完成,唯一還要上銀行辦理的是貸款,不過在不遠的未來,這些功能可能也會被取代。中國的互聯網銀行微眾5月15日正式推出「微粒貸」功能,只要一指神功,從審批到放款幾分鐘就可完成。
中國創業家拼命想透過互聯網改革傳統產業,但也掀起了投機風潮。如今年出現的改名潮,據說有71家企業改名成互聯網相關名字,30天後股價上漲10%以上,有點像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前的情形。雖然瘋狂,卻不見得有弊無利,上波美國科技泡沫破滅後,也衍生出如Amazon、Ebay等大企業。
也在網中的台灣呢?金管會曾銘宗上台後,值得按讚的是發展腳步加快,心態也更開放,但和中國相比,腳步仍慢許多,主要還是主管機關監理的思維。中國在政策鼓勵下,只要沒說不可以,市場就可先試做,台灣主管機關仍停留在「我說可以,你們才能做」的心態。
曾主委最近提到純網路銀行資本額須比照一般銀行至少100億元,不太理解為何開非實體分行要這麼大資本?其實只要執照經過競標程序,就可解決公平性問題。
被綁住的想法不可能有創新思維。從我們天天使用Line和Facebook,很明顯地國界已不再是限制,台灣再不努力提出顛覆式創新,將來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給超越。
邱沁宜
現職:壹電視財經中心執行副總編輯暨主播學歷:台大EMBA財金所、政大新聞系
經歷:壹電視「壹線財經」「決勝股戰場」主持人、TVBS-N新聞台主播、TVBS《Money我最大》主持人、經濟日報記者
著作:《投資越簡單越好賺》、《理財就像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