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投資理財的安全距離
家裡養了兩隻玄鳳鸚鵡寵物鳥,很親人甚至黏人。其中一隻是老婆一手帶大,特別黏老婆,只要老婆在,一定找老婆、不找我,有時我主動要牠上我的手,站我肩膀,摸牠的頭,牠都顯得不太情願。
老婆時不時會帶牠一起睡覺,由於訓練有素,雙方默契十足。這隻「鳥寶」(養鳥人用語)會乖乖地在老婆胸口或上臂睡覺,不隨便大便。有一次睡覺時,我試著去摸牠的頭、脖子,牠居然全然不以為意,我覺得意外又好奇:怎麼會這樣?是光線昏暗嗎?還是因為睡著了,腦子不清楚?
尋思片刻,我悟出了個道理。原來是我與老婆並肩而睡,牠根本分不清摸牠的手,是我的還是老婆的,而且老婆常在躺下要睡覺時摸摸牠。
對我們而言,很好玩,但我覺得對牠來說是有危險的,因為我如果要傷害牠,牠根本毫無防備。白天牠有足夠的距離意識到是誰要摸牠,但當距離近到無法分辨時,牠就不知防備了。
我因此體悟出:一定的距離是必須要有的。這就是所謂的「安全距離」。從我們懂事開始,大概都知道行車走路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科學家研究,人與人之間也有安全距離的講究,夫妻間、親人間的「親密接觸」,0至45公分的距離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不自在;熟人、親人、朋友、親戚間的距離是45到120公分,這叫「私人距離」。
再來是「禮貌距離」,120至360公分,如非個人事務場合、社交活動、洽公辦事等;再來是「一般距離」,360至750公分,如非正式聚會,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或行為,是需要騰出一定距離的,你去美術館賞畫,眼睛貼著畫作是看不到畫的,看電視也不能貼著螢幕看,看電影坐前幾排很痛苦。與人互動也是要挪出距離,才能看出對方所作所為及意圖。
有時距離是具體的,例如45至120公分,有時是抽象的,也就是心理的距離或思考空間,讓我們去想、去分辨。有一次我到景美街上辦事,回家時行經菜市場,看到有一菜攤賣地瓜葉是整大盤賣,說是已處理過,洗洗就能下鍋,不必再動手去掉莖皮。我問有多重,對方說一斤重,處理後就是這一大盤,只賣20元。我問如果買未處理的呢?對方說一斤15元。
我買了一盤回家,洗的時候才發覺根本沒有去掉莖皮,對方只是把一株葉菜分為一葉一葉,這樣就多賺了33%,我覺得這是商家的障眼法,事實上就是在操弄我們的「觀察距離」,我名之為表象距離與實質距離。商家的障眼法提供了一種表象距離,讓你誤信而接受,忽略了實質距離,結果就是買貴了。
保持距離真的很重要,要看清楚就需要一定距離,嚴肅一點來說,要做好事情,都須觀察、了解、分析,才付諸行動有所作為,整個過程應該是看清楚、辨識、判別、做決定、執行、檢討、執行、修正或調整,再看清楚,形成一個循環(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