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名人觀點

邱正弘:買金融商品不能靠望文生義

An awesome picture

最近政治上炒得最火熱的新聞莫過於「川英通話」。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台灣總統蔡英文打電話道賀,有何不可呢?為什麼中國要跳腳?為什麼大家議論紛紛?
 
《論語》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台灣是不是獨立國家?當然是;但因為中國不認可,所以世界跟著不認可,川英通話因此淪落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境地。
 
那該怎麼辦呢?《論語》也給了答案:「必也正名乎」。也就是讓事物的「名」和本來面目匹配,才能達到名實相符的情況,不起爭端。
 

觀念混淆價值就會混亂
不懂的商品不要碰

 
其實世界上所有大小事情的運作都是一樣的,觀念混淆,就會產生價值的混淆。政治上是如此,金融業界也是如此,因此衍生出一籮筐問題。而為了沉澱這些是是非非,也為了避免讓錯誤的觀念,擾亂了正確的價值判斷,所以金融產品更需要「正名乎」。
 
這一陣子因為沒有「正名乎」,而搞得烏煙瘴氣的金融產品就是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我們曾經講過,TRF這個看似艱澀難懂的金融工具,講白了用短短3個字即可詮釋,那就是「賭匯率」。
 
會引發這麼多爭議,主要是賣方沒有把事情講清楚,或買方沒有想把產品的真正內涵搞清楚,並且一廂情願的認為人民幣未來必會一帆風順的往上走。孰是孰非?其實兩方都必須負責任。對於銀行端來說,得把這商品的風險明白告知,至於買方則要下功夫研究產品的本質,如果無法全然掌握,就不要採取任何行動。
 
有人會說,搞懂這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實在強人所難,但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呢?想要賺錢本來就要花力氣去了解,而對於研究過卻仍然看不懂的產品,就要選擇「放下」,別人口沫橫飛的讚說商品好,默默在旁邊當個觀眾即可。若能秉持「不懂不碰」原則,又怎麼會引發這麼多的糾紛呢?
 

產品內涵不能靠望文生義
得下功夫研究

 
那麼,懂商品很困難嗎?我認為八成的人根本就連這條線都沒有跨入,只是在線外遊走,然後看著產品的名稱,自行推敲商品的可能性。舉個例來說,2008年之後市場上大推「保本保息」的連動債產品,很多人一看到「保本保息」這個字就興奮起來了,少有人繼續探究,是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保本保息。
 
這便是「正名」的重要性。如果是6年期的儲蓄險,那麼保本保息是持續持有6年時間才能達成的目標,只要期間中途解約就無法保證任何事了。倘若沒有「正名」,只是看到保本保息就把自己認知的「閒錢」全部丟到該商品,等到隔年要用錢想解約,自然會產生落差,因而認為這商品根本是騙人的,其實未必是對的。
 
再舉個例,「變額萬能壽險」,很多保戶因此認為這張保單可以「變大額」、「很萬能」,還可以隨時取用。這是望文生義,而且是生自己的義,不是產品真正的涵義。
 
事實上,變額的意思是,保額能因投資的績效而定,可能是增多、也可能是變少;萬能單純就是指繳費可以彈性,至於壽險就更明確了,是死後才給付的保險金。沒有「正名乎」的結果,讓該保單被很多人視為萬靈丹,存在一單在手百病皆治的錯誤認知。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1月號第112期

理財工具推薦

  • 管理預算第一步!
  • 掃發票記帳、手機條碼同步超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