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籃子好股票的投資策略
隨著投資規模不斷的擴大,目前我持有超過50檔以上的個股(不含興櫃股票),很多朋友會認為管理這麼多的股票不是很辛苦嗎?我反倒很喜歡這樣的投資方式,基於以下原因,其實我建議各位可以適當地把持股檔數分散在20檔:
1. 分散風險:持有精挑細選的20檔個股,每檔資金占比約5%,小資族則可以買進零股,一樣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以我個人買進的標準為例,殖利率要求5%,假使投資組合中不幸有1檔個股崩跌或消失,那麼剩下的19檔約能提供資產4.79%的股息收入,仍能提供穩定的孳息,可充分彌補個股的損失,況且,個股的消失不是這麼常見。
2. 依據基本面選股,進可攻退可守:長期持有20檔個股,因為產業與個股有不同的景氣循環,20檔持股往往會有一定比例會碰到景氣向上與股價向上,當本益比高於20倍以上,股價價差超過1倍以上,我就會考慮獲利了結,再把資金投入到其他相對物美價廉的好股票,這樣才能發揮資金的乘數功能。
3. 提升整體殖利率:市場資金往往會集中在熱門標的,然而一旦資金集中,股價往往會被推升到脫離合理本益比(我以20倍本益比為上限),當手裡有資金,我會選擇獲利穩定,殖利率高於5%,本益比低於15倍時買進並長期持有。
買進策略
我發現個股在以1年為期的區間內,股價高低價差普遍存在3成以上的差距,以2015年8月24日股災最低點迄今年11月11日上市收盤個股股價來看, 仍然可以找到61檔個股收盤價格低於期間平均價格,但這61檔EPS與前10月累計營收都較去年同期成長。
於是在看過財報並且剔除一次性收益後,我會依據以下準則買進個股:
◆本益比15倍以下。
◆殖利率5%以上。
◆股價低於近5年平均股息20倍以下。
◆股價區間變異數低於10。
◆股價低於期間平均價格,低於平均價減1個標準差更好,這是屬於進可攻(有成長性)退可守(有最低報酬)的做法。
調整投資心理
接著要給投資人幾點關於投資心理的建議:
1. 長期投資不需要過分在乎外資的看法,畢竟外資也不是做慈善事業。
許多朋友總是希望自己買的股票股價一直漲,殖利率一直飆,但自己又想買得便宜──基本上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您不是短線波段操作者,毋須跟隨外資的炒作腳步,許多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的個股,股價修正時幅度也較大,而外資的投資市場是全球性的,資金會往報酬率高的標的移動,如果海外有10%的報酬率,那麼外資有什麼理由要把資金放在殖利率不到5%的中華電呢?所以,長期投資我不跟隨外資,儘量避開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的個股,至於如果是買進後才被外資相中,那我也會搭順風車,有好價格還是會趁機倒貨給外資,比如我在61~71元買進的聚陽就曾在140~190元賣出10張,剩下22張則繼續領取股息與股票股利。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6年12月號第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