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金融股 注意資產認列變革
「市場先生,最近有發行固定利率的特別股,你覺得可以投資嗎?」這位網友指的是最近發行的聯邦銀特別股(2838A),性質有一點像債券,前5.5年採固定利率4.8%,報酬率高於定存利率許多。
對於特別股投資,我認為近期發行的標的條件都差不多,唯一要注意的是這些特別股大多不是累積型(股利若當年沒發放,之後不會補發),假設公司當年有巨大的虧損認列,有可能會配不出利息,當然以現況來看無法配息的狀況很難發生。整體而言,這些特別股報酬率不算差,但也沒有特別驚豔的地方,是否投資端看個人喜好。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金融業興起一波發行特別股的風潮,規模都非常大,從去年富邦金到今年初的國泰金、台新金,後續還有其他銀行陸續跟進。當市場一窩蜂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就要留心是否有什麼事件要發生,以及可能的影響。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腦中閃過一個恐怖的景象,會不會有一年所有銀行業一起發不出股息,或是原本損益表上的利潤突然大幅縮水?
觀察近期對金融業影響最大的變革,是2018年1月1日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簡稱IFRS 9)即將上路,屆時台灣金融市場的財務報告編製準則將接軌國際,與過去的模式明顯不同。此項變革影響的層面甚廣,但與投資人最相關的有2項。
變動1 金融資產衡量方式
首先是未上市股票的認列方式從成本價改為由公允價值認列。由於過去這些股票沒上市,也不知道怎麼估算價值,因此通常就是用買進成本計算。例如買進價格100元,因為這檔股票沒上市,即使它真實價值只剩10元,但在財報上仍是依照當初買價100元認列。
台灣壽險公司的股票資產部位都不小,手上持有的未上市股票在2018年初重新認定價值時,必然會有一次較大的波動,對於這一點目前在保險業有個奇怪的處理方式叫做「覆蓋法」,白話說就是避免將這些損益直接列進損益表,改成放進股東權益中。屆時投資人觀察壽險公司財報就要小心股東權益是否發生劇烈的變動。覆蓋法可以延續到2020年底,預期到時候又將面臨一波劇變。
過往的會計制度,允許證券資產在認列損益時,作為交易類資產認列損益,或是當成備供出售資產,有一些美化財報空間的灰色地帶。
備供出售,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想長期持有的資產。這類資產假設是股票,若股價有下跌,虧損的部分並不會列入當期損益表中,而是列入股東權益減損,只有在把股票真正賣出時才會列入損益。因此若公司炒股票虧損,只要將這些資產列為備供出售項目,投資人就只會看到股東權益下降,但損益表與EPS則是一切正常,投資人很難發覺有異狀,甚至還會發現ROE上升,誤以為是好的訊息。
在調整為新制後,企業持有股票的功能沒有這麼多分類方式,只有按照公允價值認列,或者完全轉為股東權益,從此跟損益表無關。長期而言是好事,但短期可能也會掀起一股波動。
變動2 提早認列預期損失
在IFRS 9架構下,金融產業若有預期的資產損失,須盡早以保守方式提列。影響最大的是銀行業的放款業務,尤其是房貸的放款風險恐有提高趨勢……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11月號第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