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達:債券大屠殺續集即將上演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台灣在2014年全年淨申購前10名的基金中,高收益債就占了7檔。其中更有部分高收益債基金因為投資人熱烈申購,導致台灣投資人比重超過7成,碰觸到金管會對於境外基金台灣投資人占比過高必須暫停交易的規定。
一如過往,大量資金湧入的板塊往往都會堆積出驚人的泡沫,例如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7年的綠能、能源與礦業基金等等,而現在最大的泡沫可能是落在債券市場,1994年曾經發生過的債券大屠殺,恐將上演續集。
1980年與2000年的美國經濟有許多相似之處。1980年代,美國的實體經濟因日本工業快速發展而遭遇衝擊;而到了200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崛起,取代了美國在個人電腦與製造業的地位。美國聯準會(Fed)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都試圖透過寬鬆貨幣來刺激經濟成長,但卻同樣在兩個時代都釀成了房地產泡沫。
寬鬆貨幣救經濟 反釀成房地產泡沫
美國在1980年代爆發了「儲貸危機」,當時儲貸機構的主要業務是由市場收取存款,並以固定利率承作房貸業務。在低利率環境下,這樣的模式不僅推升了房地產價格,也讓儲貸機構荷包滿滿。
然而,198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而引發通膨,當時聯準會只得大幅調升利率,儲貸機構因而被迫以較高利率來吸收存款,因而出現破產、倒閉,並進一步讓金融危機蔓延到房地產市場。而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2007年的美國,也就是大家較熟悉的「次貸風暴」。
兩次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美國聯準會只能故技重施,再度透過寬鬆貨幣政策來修補殘破不堪的金融市場,並且維持低利率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聯準會先為了挽救實體經濟而吹出了房地產泡沫,而後又為了修補房地產泡沫創造了債券市場的巨大泡沫。
儲貸危機爆發之後,美國聯邦準備利率由1989年的接近10%一路下調到1993年的3%。無風險利率下調改變了投資人的投資傾向,除了投資級債券殖利率大幅下滑,垃圾債券也在投資人逐利本性的驅動下,讓殖利率持續滑落。然而就在大家還沉醉在這場資金盛宴當中時,美國聯準會則是已經準備宣布派對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