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月營收買股票
今年8月上旬,北韓與美國關係緊張,造成台股連續多日下跌,我收到許多朋友的詢問,不外乎是:手中持股下跌了,該不該停損?公司上半年獲利衰退了,怎麼辦?月營收大增,為何股價還是下跌?
投資人面對眾多資訊,如果能對公司的獲利結構有深入了解,就能做出正確判斷。以下整理幾個散戶常見與「月營收」相關的投資迷思。
月營收增減
不等同真實獲利狀況
許多投資人會用月營收增減來判斷一家公司獲利狀況,但是當公司營業利益占獲利結構比重較小時,這種方式就會有偏誤。
今年6月名導演齊柏林不幸遭逢空難身亡,政府隨即宣布水泥業要做政策環評,水泥類股在6月16日聯袂崩跌,然而,探究7家水泥業上市公司的獲利架構(以上半年財報為例)可以發現,不是每家都是以水泥業為主要獲利來源,舉例來說,台泥(1101)獲利主要來自和平電廠,占獲利比率高達80.91%,而環泥(1104)主要獲利來自於權益法投資的六和機械,占比高達55.81%。
此外,環泥第1季營業淨利占營收僅約4%,而認列權益法投資利益則占營收高達21%,因此水泥業的環評政策對環泥影響非常小,要觀察環泥的獲利,就應該關注權益法認列企業的獲利情況,例如汽車相關產業的景氣。由於權益法投資公司的月營收不會併入母公司的月營收資料,這類公司無法從月營收了解公司實際
獲利情形。
所以投資人在面對個股的利空或利多訊息時,別急著買賣股票,應該先調閱財報,了解公司的獲利結構,進而研判政策對公司的獲利影響範圍,而不是不理性地拋售股票。
月營收成長
不代表本業蓬勃發展
看營收數據時還要留意一件事:月營收成長,不代表本業獲利。以台泥去年營收及損益為例,水泥部門營收占收入比重高達72.99%,然而來自於水泥部門的獲利占比僅38.99%;電力部門營收雖然占比只有13.12%,獲利占比卻高達60.32%,所以評估台泥獲利,還必須評估營收主要來源,才不會在環評政策一出時錯殺股票。
再以強盛染整(1463)為例,強盛自今年3月起營收大增(3月營收5.53億元,年增高達894%),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5億元大幅增加315%,每股盈餘則從去年同期的0.4元增加至2.39元,不少散戶因此認為,強盛的紡織本業前景大好。
事實上,強盛營收貢獻主要來自持股81.05%的子公司保強建設,查閱保強建設的「台大OpusOne」銷售案件,591租屋網顯示的售價行情在8,800萬∼1.3億元,只要賣掉5戶,營收就超越去年全年織布及染整業務的5億元收入;進一步比較今年和去年的上半年財報,也發現存貨(主要應為房屋)由12億元降為4億元。
這類非經常性(與營建業相同)的收入,會併在月營收及財報的本業收入,投資者要評估個股價值,應該把這一項拉出來分析,才不至於過分樂觀。
觀察強盛的大戶與散戶持股變化,100張以上大股東持股從3月3日的13.4萬張,減少到8月11日剩11.3萬張,同時間,10張以下散戶人數由5,723人,成長至10,264人,持股由1.1萬張成長至2.5萬張,顯見大戶和散戶對於強盛月營收增加的解讀並不相同……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7年9月號第120期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