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名人觀點

邱沁宜:台灣證券集中市場失落的10年

An awesome picture

這幾年專家和股民常掛在嘴邊的怨嘆就是:「台股成交量越來越少」,每位金管會主委上台的第一個政策也是「如何提升股市成交量」,不過,檢討了半天,成交量好像也沒增加,反而每況愈下。

或許不該只是關門議論,看看世界,想想台灣,可能會有些不一樣的想法和啟發。我統計了一下2007年以來全球主要證券市場變化值,看看其他國家證券市場與台股的變化吧。

選擇2007年是因為那年正是台灣歷年來平均成交量最高的一年,也是很多國家股市成交量創新高的一年,以單日成交量排名來說,台灣占全球證交所第14名,前3名分別為紐約證交所、美國Nasdaq與東京證交所,上海、深圳、印度都排在台灣後面。

時間轉移到2016年1至5月,台股平均交易量比2007年下滑4成,感覺幅度很大,但跟許多國家下滑幅度差不多,如紐約也是下滑4成,再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交易所下滑近5成相比,台灣證券市場成交量並不算太差。這個結果恐怕顛覆很多人的想法。

 


台灣證券市場問題不在成交量

不過,本來成交量排在台灣後頭的陸股,倒是急起直追了,如上海單日成交量排名從第15名躍升至第5名、深圳更晉升到第3名,使得台灣落居到第18名。另有一家名為美國BATS的證交所異軍突起,雖然大部分民眾不認識它,但它目前的日成交量高居全球第2。

進一步分析這幾年成交量的勝利組,台灣相對於亞洲主要證交所,表現確實較差。例如,東京證交所成交量下滑幅度只有-11%、韓國和印度-23%,上海則是成長85%、深圳更是大幅成長480%,這代表的意義是,在全球資金逐步移往亞洲的同時,台灣並沒有受惠。

但是,從股市市值成長率來看,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比較2007年到2016年5月底的市值變化,台灣成長率為16%,排名全球前4強,看似領先群倫,若再觀察台灣上市公司家數從698家增加至902家,全球成長排行第5名來看,原來,台灣上市公司市值增加,是來自家數增加,不是原本公司市值的成長,代表市值成長是虛胖。

反之,觀察同一時間美國Nasdaq上市企業市值成長78%,但上市家數卻從3069家減少至2855家,顯示Nasdaq股市市值成長,是真正來自於企業營收獲利。


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

@ 閱讀更多內容請加入官網

延伸閱讀:
>>連內蒙也飛騰而上台灣呢?
>>銅價跌近4成,全球經濟現隱憂?​
>>高收益債接近大買點勇敢進場​
>>金融科技是未來金融業的主戰場



《Money錢》成立LINE@官方帳號囉! 

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  好友人數
 

理財工具推薦

  • 管理預算第一步!
  • 掃發票記帳、手機條碼同步超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