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輕理財

預防大腸癌 根除腺瘤性息肉

An awesome picture

大腸癌是目前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並居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性息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發生機率。

自1984年以來,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一直都被癌症所占據,而癌症死亡前3名分別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俗稱大腸癌)。其中以結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在93~95%之間最高,據統計,該癌症發病年齡多在40~70歲,罹癌人數則每年超過1萬人。

大部分的結腸直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並逐漸變大最後發展成為癌症。結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導因於先天性遺傳與後天基因缺陷,而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症,平均須10~15年。
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大腸癌在40歲以前不常發生,但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增加,90%大腸癌發現於50歲以後的人口群中。



9成以上大腸癌
導源於結腸腺瘤


結腸息肉分布以乙狀結腸與直腸最為常見,主要分為「腫瘤性息肉」及「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又稱為腺瘤,是由腺體上皮細胞所衍生的良性腫瘤,目前學者認為結腸腺瘤具有潛在性的「癌前病變」;換言之,93%的結腸直腸癌導源於結腸直腸腺瘤。

依據病理組織學分類,結腸直腸息肉大致可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基本上,大多數結腸直腸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具有任何特異性症狀,而在一般常規健康身體中,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的息肉檢出率高達30~40%。因此,認為結腸直腸息肉是下消化道中常見的疾病也不為過。

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組織型態與其預後絕對有關,其中70~80%腺瘤性息肉屬於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管狀腺瘤是最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腺瘤性息肉,但如夠大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只占腺瘤性息肉的5%,卻是最有可能惡性變化的腺瘤性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則是介於以上兩者間的腺瘤性息肉,其惡性變化機率也是介於兩者之間。


腺瘤性息肉復發率高
切除後一定要定期追蹤


腺瘤性息肉的惡性病變除了取決於組織型態,在臨床上觀察發現,息肉癌病變與病人年齡、息肉大小、發生部位、息肉形態、單發或多發等情況有關,年齡大、結腸高部位、息肉數目越多、腺瘤體積越大,越易癌變;光滑型、有蒂者癌變少,而分葉狀、菜花狀、寬基或無蒂、表面粗糙、炎症明顯,越易發生癌變,而隨著絨毛成分增多,息肉癌病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

@全文未完,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官網會員

理財工具推薦

  • 掃發票集點換大獎
  • 整理發票不費力
  • 自動對獎超方便